花呗小说 > 言情小说 > 女商(大清药wan) > 分卷阅读357

好在图纸都是现成,也不用他请技术人员,直接开工就是。

“一个月内完工,否则按天交付滞纳金,小姐放心。”科尔先生捏着汇票,笑成一朵花,“我就等着林小姐的尾款了。”

林玉婵笑道:“没问题。”

千辛万苦,终于说服了所有股东,员工也都先后表态,愿意尝试一新事物。一个月后,崭新锃亮的蒸汽机就到手啦!

然后茶叶产量至提升十倍!全用德丰行的秘方技术!钱景大大地!

金融危机如秋风扫落叶,半数外贸商人炒房破产,流落回乡,她的生产线却在源源不断地开工……那场景想想就激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林玉婵把合约仔细收好,跟员工一起激动了一个午,然后跑到义兴商会,去办另一件事。

给官太太郜德文的专属定制英文学校,此时已经初见形。

场地桌椅、黑板粉笔都是现成的;教材是捡了上海广方言馆的漏——当初的英文教材大部分是容闳编的,林玉婵跟海关又有颇深渊源,所以稍微一活动,就买到了好几本,都是当初印刷装订有瑕疵的次品,一直丢在库房里没人管。

至于教员,林玉婵梳理人脉,最终请到两位:康普顿小姐和她的闺蜜莱克小姐。她两位的父亲,一个是报馆主笔,一个是洋行雇员,偏偏都凑了炒地皮的热闹,亏了大笔的钱。虽不至于家破人亡,但两位小姐的吃穿用度已经大幅缩减。两人商议之,决定结伴来赚点外快。

在西方礼教中,未婚小姐门工作虽然不体面,但也要分情况。像她这种,去当女教师、教女学生,也算符合社会规范。

因着家里缺钱,长辈也就意。

莱克小姐幼年来华,跟姆妈学了一些简单吴语,刚好够和学生沟通。

康普顿小姐还有一些其他的考虑:她想做事业女性,但父亲已经开始张罗让她回英国相亲。她于是立志攒钱立,给报馆投稿还嫌不够,又几乎是命令林玉婵,给她留一个女教师的名额,而且绝对不拖欠薪水。

“亲爱的小姐,”林玉婵好言相劝,“你就算再做十年女教师,也攒不够离家走的盘缠啊。”

康普顿小姐答得十分有哲理:“那也比一文钱不攒要强!”

……好吧。外教难得,有人愿意来,林玉婵谢天谢地。

好在这外教不需要什技术量,从字母开始教起,有耐心就够了。

学校规模小,不需要什行政人员。林玉婵做了“总办”,相当于总务处主任,张罗各种后勤;郜德文由于是金主,于是请她做监督,给新学校冠名。

郜德文开始有些难为情:“德文书院……不太好吧?”

毕竟不是沽名钓誉的人。而且女子闺名到处张扬,就算是郜德文这种家里不怎讲礼教的,也觉得很别扭。

林玉婵想了想,也表示意:“对,容易产生歧义。”

虽说现在德国尚未统一,在大清境内寂寂无名。但几年以后,上海大概会现大批德商、德国洋行、德意志领事馆……这里再办个“德文书院”,教的是英文,属于挂羊头卖狗肉。

而且

按照当时江南的传统风气,小学称“蒙学”,中学称“中斋”,大学才叫称“书院”。虽说上海人民没那严格,但“书院”太高调了,容易招风。

郜德文拍板:“取咱俩的名字,就叫‘玉德女塾’。”

林玉婵慌忙推辞:“别把我放前头啊。”

“德玉不好听。”

女侠态度坚决,林玉婵只好听金主的话,默默暗笑。

玉德女塾……听起来像是教女德的。

挺好,这名字规规矩矩,安全。

于是花十两银子,请名士写个匾。

建校之日,到场庆贺者五六人。郜德文的五百两预算,花去一百有余,大部分是教师的束脩,其余的,林玉婵设立专门的账簿暂管,坚决不挪用。

玉德女塾第一届学生共八人。除了郜德文,还有两位年轻姨太太,都是嫁了洋人的本地女子。其中费太太的丈夫生意繁忙,为了拴住丈夫的心,决定习英文,以利沟通;而沙太太的丈夫早已回到英国,并且带走了他的孩子,去英国接受教育。沙太太只怕日后母子团聚,反而成了陌生人,于是决心补习英文和西方文化,提前弥补和孩子的文化代沟。

开课一周后,又多了五名学生——女教士奥尔黛西小姐一直在开展她的传教工作,几年来,从附近农村救助了不妇女,其中五人聪明伶俐,奥尔黛西小姐想收她为徒,带着一起传教。奥尔黛西小姐只有一个通译,过去有什事都是靠通译一点点传达,很不方便;听林玉婵讲起“玉德女塾”,干脆把这五个女徒弟打包送来,学学基本的英文沟通。

奥尔黛西小姐过去对林玉婵相助良多,林玉婵当然一答应。郜德文又表示书院不盈利,于是这些学生只收了基本的笔墨杂费。

没有课程表,一周两三次课,全凭头约定协调,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很忙——两位英国小姐社交繁忙,教学工作都得抽空进行。而郜德文每次府,借都是跟太太打麻将、逛街、上香等等。

课程内容也十分随意,有时是英文,有时是淑女行为培训,有时是读圣经,有时甚至是甜点烘焙……全凭学生提议,以及两位外教由发挥。

郜德文在这几个学生里身份最高,也最会拿主意,于是理所当然成了学生领袖,把其余几人管得服服帖帖,不用外教维持纪律。

于是在一些日间和晚间,伴着暑热和花香,商会里不时传念诵英文的女声。

不仅友商新鲜好奇,邻里街坊也莫名其妙,这是干啥呢?

得知是英文女校,不人摇摇头,觉得胡闹。

这八名女学生,小的二十岁,大的已年过旬,都已过了读书上学的最佳年纪,文化水平最高的不过认识百来个汉字,读个衙门告示,提笔写个欠条。身也都不高,有的一开就是粗俗俚语,跟“耽美之家”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
就她,圣贤之书都没读过,礼义廉耻一概不知,还想学洋文,念洋书,当才女?

有人思想更龌龊:女人学洋文,一定是要去伺候洋人了。这书院绝对有问题。

不过有上次冲击商会、反遭逮捕的前车之鉴,邻里也不敢多管闲事,唯恐惹祸上身。且听说学生中有洋官太太,那更不敢大声议论,只有格外

绕道走。

官府然也懒得管——如果是士人办学,读书五经,那还要象征性的考察一资质,免得误人子弟,影响国家收录人才。但几个女人凑一块学什?

如民间也有一些妇女团体,聚在一起研习纺织刺绣、甚至女科医学,这些都是无害的社会活动,只要不风化案件,就不会入官府的眼。

至于学习进度……林玉婵抽空去听了一次课,发现没己想的那悲观。毕竟样是开蒙,学字母比学汉字要容易多了。铅笔也比毛笔容易上手。而且学生并非被家里人按头催逼而来,都充分具有主观动性。

过两个礼拜,大部分女生就歪歪扭扭的描英文单词。作业本晾在桌子上,看得商会众人纷纷咋。

有人打听到学费低廉,扭扭捏捏找到理事长林玉婵:“犬子十一岁,攻读诗书颇有根基,否前来试听几课?”

林玉婵为难了那几秒钟,婉拒了:“这些女学生都是半文盲,一个字母学半天。令郎基础好,没必要在女子书院浪费时间。”

她跟郜德文商议过,书院坚持只收女生,避免风言风语。

即便是小男孩也算了。他有大把其他的选择。

她给这位友商介绍了英华书院,去跟郑观应做学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2页